近代上海成為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的中心,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并非偶然。這里誕生過一位學貫中西、富于遠見卓識的近代科學先驅者——徐光啟。
1607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是首部譯成漢文的西方數學名著,書中全新的演繹思維引起了人們思想上的革新。“幾何之學”作為新知識、新學科、新思想,對明清以來的中國傳統數學乃至中國近代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并波及日本、朝鮮。
2017年適逢《幾何原本》翻譯410周年,為紀念這一文化鉅典,11月4日至5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共同主辦的“會通·超勝——紀念《幾何原本》翻譯4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上海數學史會議”在徐匯區舉行。
在開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直屬支部書記關增建、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黨委副書記歐曉川、意大利利瑪竇國際基金會副主席達里奧·格蘭多尼(Dario GRANDONI)先后致辭。 隨后,來自意大利、日本、韓國以及香港、北京、廣州、內蒙、安徽、上海的近30位中外學者聚集一堂,圍繞“‘會通·超勝’:徐光啟科學思想的當代意義”、“‘新詞語·新概念’:《幾何原本》的翻譯與東亞數學思想的變遷”、“東亞數學史研究的新進展”等主題做大會報告,共同探討徐光啟會通超勝的科學精神,推進《幾何原本》的深入研究,促進與加強“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外數學文化交流。 會議期間,中外學者共同參觀土山灣博物館、徐光啟紀念館。
閉幕式上,徐澤林作總結講話。
徐光啟突破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需翻譯”的學習并趕超西方的主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徐光啟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依然是激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主辦方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以及徐匯區文化局表示,在今后的研究當中,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提升科技文化創新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客戶服務熱線:0571-88272987 | 杭州中譯翻譯有限公司服務質量監督/投訴郵箱:1221376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