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感謝中國授予我這個獎項。我希望我的捷克讀者們也能感受到我此時的心情。因為這不僅是我的榮譽,也是捷克讀者的榮譽,不僅是對我翻譯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捷克讀者的致敬。”8月22日上午,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以下簡稱特貢獎)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86歲的捷克翻譯家王和達代表所有獲獎者發言時,用真摯的話語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盡管他的中文不太標準,在場的媒體人、出版人仍然被打動,報以熱烈的掌聲。
本屆特貢獎共評出16名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得者和4名青年成就獎獲得者,其中包括6位作家、7位翻譯家和7位出版家。20位獲獎者中的16位亮相發布會現場。在與媒體記者的互動中,這些中國的老朋友敘說了自己與中國文化的情緣,并表達了繼續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決心。
寫作打開 了解中華文明窗口
用外文寫作中國主題圖書的作家,是向國外讀者講述中國故事最直接的窗口,他們為促進中外友誼、推動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奧地利作家、奧中友協常務副主席卡明斯基對中國的研究廣泛、全面,他多年來筆耕不輟,撰寫、編輯出版介紹中國的著作達72種,其中代表作品為長篇傳記《嫁給中國》,該書還被拍成電影,拉近了中奧兩國人民的距離。
與1971年創建奧中友協及奧地利中國和東南亞研究所的卡明斯基相似,羅馬尼亞作家薩安娜也熱心中羅關系發展和文化交流,多年來在羅馬尼亞《歷史雜志》《文化巡禮》上發表了多篇介紹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文章。她的《4200年的中國史——記司馬遷》《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等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動中羅友好關系作出貢獻。
“對于匈牙利讀者來說,東方世界不僅僅是地圖上簡單的一個區域,它更是世界歷史和文明的發源地。匈牙利讀者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非常感興趣,他們認為,中國文化實際上和他們很有貼近性。”在回答《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提問時,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巴爾迪表示,當看到中國主題圖書時,匈牙利讀者找到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歷史和文明的窗口和橋梁。
致力于中國古代文明及哲學思想研究的拉斯洛·巴爾迪的著作包括《東方信仰》《東方世界宗教歷史及理想》《古絲綢之路》等。這些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及絲綢之路歷史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著作在匈牙利乃至歐洲廣泛傳播。“對于你的問題,我可以無休止地回答下去。”拉斯洛·巴爾迪在回答記者關于“近期正在做的中國研究”這一提問時,風趣地說道。
美國作家史景遷因故未能到場,這讓熟悉他的中國讀者、媒體人有些遺憾。作為一位在全球有一定影響力的漢學家、歷史學家,史景遷擅長以獨特視角創作中國主題圖書,如《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追尋現代中國:1600—1912年的中國歷史》等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
同樣因故未能來華領獎的印度作家邵葆麗與中國文化的情緣,也曾被國內媒體廣為報道。1988年曾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留學的她,如今在尼赫魯大學擔任教授,她不僅長期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及文化,還通過教學、研究以及翻譯等方式,向印度民眾介紹中國及中國文化。
翻譯是不可替代的精讀體驗
每當有外國友人講一口流利中文時,熱情好客的中國人都會投以贊賞的目光。而當接觸到從事中國圖書翻譯的翻譯家時,目光中更會增加幾分敬重。人們深深了解,翻譯這份“再創作”的工作,需要的不僅是對語言的熟悉,更需要對于翻譯作品所涉及的領域有較為精深的研究。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翻譯的兩個不同方面。一方面,文學翻譯是無止境的閱讀;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學翻譯是跨文化的對話、信息交流和整合。翻譯對我而言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深層的精讀體驗。”王和達說,在幾十年中國文學閱讀和翻譯工作中,他翻譯了很多不同的中國小說。
在王和達的捷克讀者眼中,《紅樓夢》不僅是全世界小說史中很重要的章回體作品,而且是中國人生活的百科全書。王和達在發言時的總結,不僅獲得翻譯家們的認同,也被他們的翻譯經驗所印證。
用28年時間翻譯《黃帝內經》的德國翻譯家文樹德曾研究中醫長達40余年。在與中醫結緣的歲月里,文樹德一直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外國讀者對于中醫的偏見。在多年研究中,文樹德和夫人收集的中國民間藥方手抄本就有1100余冊。在他的努力下,這些中國“草根”智慧被德國國家圖書館所保存。正是有這樣的深厚積累,文樹德不僅積極推動中醫典籍的譯介和推廣,還先后撰寫了《中國藥學史》《中國醫學思想史》等專著。
與文樹德相似,法國翻譯家黑米·馬修也有自己頗有建樹的領域。作為法國漢學界對中國文化翻譯與研究的權威之一,黑米·馬修精于中國詩詞研究,多次應邀來中國研究機構和高校講學。他主編的《中國詩詞選集》涵蓋內容廣,在西方讀者中影響很大。
在翻譯家的努力下,一個個首創性突破誕生了。阿爾巴尼亞阿中文化協會會長伊里亞茲·斯巴修,不僅積極組織中阿文化交流和研討活動,在中阿互譯項目發布成果時,也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2016年,他協助中國駐阿使館翻譯的《一帶一路》阿文畫冊,實現了“一帶一路”圖書首次在阿爾巴尼亞落地。
多年來,翻譯家們與中國的情緣越來越深,有的專家將中國當作了“第二故鄉”。在中國外文局擔任外國專家的英國翻譯家保羅·懷特,已經在中國工作31年。近年來,保羅·懷特出色地完成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道路與中國夢》《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等主題圖書英文版的翻譯改稿潤色工作。“能夠吸引我留在中國的地方是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3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物資非常貧乏的第三世界國家,現在已經在很多領域扮演了世界領頭羊的角色。”保羅·懷特在回答《中國日報》記者提問時,身體有些顫抖,但語氣格外堅定。
“西班牙現在有8個孔子學院,在培養翻譯人才、翻譯出版一些中國主題圖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翻譯《文心雕龍》《牡丹亭》等古典文學作品的西班牙翻譯家雷林科,同時擔任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她笑著告訴記者,如今,中國與西班牙的諸多出版計劃,通過支持出版社,能夠鼓勵翻譯家對于中國作品的翻譯出版。
出版人架起持久合作的橋梁
緊密地與作家、翻譯家溝通交流,持續地發布出版成果,海外出版人在將中國作品推向全球時,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英國出版家理查德·察金在完成同期舉行的2017國際出版論壇上的專題演講后,才趕到發布會現場。如今擔任布魯姆斯伯里出版公司執行董事的他,有個另外的重要身份——國際出版商協會前主席。此前,他與中國出版界保持著密切聯系,對中國出版業的國際化發展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在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理查德·察金參與舉辦了首屆倫敦中國圖書節,推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100多種優秀英文版中國圖書。
“中國出版協會加入國際出版商協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不僅是給國際出版商更多機會了解中國出版,也給中國出版行業一個窗口,更多地了解國際出版行業。現在,國際出版行業對于中國有一些誤解。這種情況正在不斷改善。”在回答媒體記者關于中外出版業合作的提問時,理查德·察金如是說。“希望有更多圖書能夠翻譯成英文,或是直接用英文寫作的關于中國主題的圖書越來越多。相信以英語為媒介,中國人書寫的中國主題圖書,會在市場引起巨大反響。”理查德·察金分析說,中國童書出版目前還沒有太多國際上的聲音和市場的發行量,但未來有很大發展機遇。
保加利亞出版家柳本·科扎雷夫與保加利亞青年翻譯家、本屆特貢獎青年成就獎獲得者韓裴是工作伙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主題編輯部”在保加利亞東西方出版社正式掛牌成立。“東西方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了40本講述中國文化和科學的書籍。我們即將再出版5本關于中國的圖書。保加利亞讀者非常想要了解中國的文化、經濟、科學等方面,未來希望可以通過中國圖書,讓保加利亞人民更多地認識、了解中國文化。”柳本·科扎雷夫不僅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會后還專門向記者遞來東西方出版社目錄,這本小冊子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中文和保加利亞文兩種文字介紹了2002年—2017年該社已經或即將出版的保加利亞文版中國主題圖書。
日本亞東書店店長三好敏長期致力于日中友好和中國圖書在日本的普及推廣,他創立的亞東書店,累計推廣銷售中國雜志1800萬冊、中國主題圖書5萬余冊;澳大利亞威爾頓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魏華德曾兩次走上長征路,他正帶領集團,在圖書出版、紀錄片制作等方面與中國機構開展合作;新西蘭阿諾伊爾出版集團創始人費·羅德·哈羅德,與中國少兒出版單位積極開展業務合作,引進出版了作家曹文軒的多部作品,推動中國原創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在新西蘭傳播……這些出版家所做的工作,同樣引起國內出版人的關注,在發布會結束后,大家紛紛上前與他們聯絡,期待未來有進一步合作。